轻妈妈 > 心理行为语言

自尊让我们存活于世

  人在最后关头,他的每一个选择,都能体现最深层的心理状况。人都是自恋的,即使死,也会表达一种愿望,体现一种情怀,留下一种印记,让别人记住和理解他。

  所以,当毒药正在准备中的时候,苏格拉底还要最后练习一首长笛;嵇康已经被押赴刑场,还要最后演奏一次《广陵散》;瞿秋白则是要了一支烟,环视刑场,说:“这个地方很好。”在最后关头,有人高呼口号,有人梳理头发,当然也有人屁滚尿流。如果能够自己选择归宿之地,有人选择风景秀丽的地方,有人选择有特殊意义的场所,比如峨眉山金顶,那是为了更好地转世或升天;比如闹市中的铁塔或高楼,那是为了发表宣言,引人注目……林黛玉是“质本洁来还洁去”,柔弱的黛玉内心里是高傲的。

  但是,一个15岁男生却选择了污水湖。看到这则新闻,痛彻心扉。仅仅是这个选择,就足以令人心酸,可以看出他的自卑和绝望。他是彻底地放弃自己,不仅是放弃生命,连灵魂都放弃了。从内心深处,他就觉得自己是废物、是垃圾,肮脏而无用,没有一点价值,所以连死都没有选择一个美好的地方,他觉得自己就像污水一样,污水湖就是自己最好的归宿。

  这是一个很令人心酸的生命,他没能建立起最基本的自尊。学习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,假如在生活的另一些方面,他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,即使再差的成绩,也不会令他走到这一步。我没有看到更多的信息,不知道他的家庭、他的生活、他的成长历程是什么样的,但我可以推想,其中有很多令人心酸的东西。

  他的遗书上写道:“王老师今天把我打了,我知道我的英语不会读,但是我自己已经努力了很多,但是每次考试我都不及格。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。王老师对不起,您打我,我也不会埋怨您。我知道您为我好,您才打我。我要走了,王老师对不起。我向您表示真诚的感谢吧!祝您:身体健康,长命百岁!”可见,他内心里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行,自责,自弃,这样一个生命,活着真的是感觉不到意义。

  其实,生命的存在,并不只是为了读书,更不只是为了考试,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会说,但是,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从根本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,让他们无论面对任何挫折都能够保持生命的活力和尊严呢?

  很多人爱说,某人“自尊心太强了,受不得一点气,遇到一点挫折就受不了”。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,受不得气、对挫折太敏感,这恰恰是低自尊的表现,是太弱的自尊导致了承受力差,而不是自尊心太强。

  “自尊”并非人们理解的高傲、不屈、要面子、争强好胜。很多时候,表面上的宁折不弯,恰恰是内在脆弱的表现——不能接纳现实,不能接受挫折,封闭自己的心灵。人对外部的刺激过于敏感,是因为怕受到伤害,所以一感觉到危险,就立刻反弹回去,或者把自己包裹起来,拒绝接触。对伤害的过度反应,就像小孩子怕打针一样,心理上的恐惧远远大于实际的伤害。

  怕受到伤害,说明潜意识中就已经将自己定义为弱者了。这其实就是低自尊的表现。弱小便恐惧不安,强大才能从容承受。真正的强大只能产生于高自尊的心灵。

  所谓“自尊”,就是以自己为尊,认为自己是尊贵的(而非卑贱的),是有价值的(而非可有可无,可随意否定、随意放弃的)。这种评价首先是一种自我评价,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。其次,它需要得到外部的认同,希望别人也有同样的认识。

  看新闻,一个女孩因为处不好与同事的关系,辞职回家,一个月内三次割腕。她母亲说,她小时候成绩很好,自尊心很强,上高中后成绩落后了,便不能面对挫折,高一便辍学回家。她不愿接触人,在家人的催促下找工作,又是如此结果。心理专家辅导说,她小时候家长过度保护、溺爱,导致对挫折的承受力差,建议多交流。

  感觉这个专家的辅导不到位,并没说到真正的根源。过度保护的实质是一种控制,看起来是爱护孩子,实际上是不放手。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长一手包办,孩子是没有自由的,不可能自己去尝试、去探索和建立自己的世界。家长的控制又等于实际上告诉她:“你是低能的人,你自己办不到,你只能依靠我们。”她已经成为一个低自尊的人。她就像笼中鸟,笼中鸟有多无力,她就有多无力,笼中鸟有多绝望,她就有多绝望。她的无助感、无望感,是家长很难理解的。不了解这一点,双方就算是能坐下来交流,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。

  过度保护可以形成人的低自尊,就像粗暴教育可以形成低自尊一样,它们都是以剥夺孩子的自由意志为标志的,让孩子依附、屈从于大人,一切以大人的意志为准,不是让孩子以自己为尊,而是以别人为尊,这个别人,哪怕是以至亲至爱面目出现的父母,所起到的作用也相当于心灵的扼杀。

  自我价值感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核心,高自尊和低自尊导致不同的沟通模式和家庭规则,所以提升自尊是培养健康人格、健康关系(生存环境)的关键。

  她已经错过成长的最佳时机,要纠正已经很难,她将终身面临心理上的危机。若要改善,也许家长放松控制,给她多一些自由和尊重,这是最根本的。她能不能不住在家里,不听父母的催促,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?假如她能早一些有个男友,开始过自己的生活,也许会好些。当然,心理辅导要让她和父母都意识到这个问题。

  这些只是补救办法,已经错过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,她的终身困扰已经是不可避免的,只不过看能否减轻一些程度而已。

标 签:
(责任编辑:admin)
  • 备 孕
  • 怀 孕
  • 分 娩
  • 新生儿
  • 婴 儿
  • 幼 儿
  • 学龄前
轻妈妈特卖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媒体合作 投稿指南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
轻妈妈网版权所有
Copyright © 2005-2017 www.qingmama.com
all rights reserved
湘ICP备05004075号

联系邮箱:da.wei#foxmail.com
联系QQ:88_50_99_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