抛开妈妈,一起说爸爸话吧
对孩子说爸爸话时,不要关注孩子的现有能力,而是要关注他将来所要具备的能力。不管怎么说,爸爸比妈妈更适合起到这样的作用。
实际上,妈妈无法不将注意力放在学校发的家庭通信录、优秀学习心得、以及“儿友母”(儿子的聪明、优秀朋友的妈妈)如何折腾孩子上,却不擅长如何规划孩子的人生。爸爸则要给孩子描绘人生的蓝图。为什么爸爸要担负这样的责任呢?
我们来看一看依据。下面是韩国EBS电视台进行的实例测试,共有小学生和成年人40人,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在1分钟内画出自行车。结果如何呢?
“尽管只有短短的1分钟,但男性能抓住自行车的精髓,完成得比较好。相比而言,女性只很少一部分完成了,大部分没能完成,最奇葩的是竟然有画人的。人们不免心中生疑这样的自行车能骑吗?男性的大脑在获取和整理事物的整体特征方面能力显著,而女性的大脑更注重自身关注的那部分。”
(EBS《孩子的私生活》制作组,《孩子的私生活》,知识频道,2009)
如果说女性精通于事物的部分,男性则更擅长于把握事物的整体。这并不能说明女性不如男性。男女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优和差,只是不同而已。
我们应该积极运用男女间的不同。对孩子来说,妈妈有女性的感性、温柔和细腻,爸爸有男性的宽容、坚强和豪放。
那么,爸爸如何对孩子说未来话呢?这就要求爸爸不要针对现在,要对将来发生的事说出有分量的话。正如下面这样:
“作业做完了?先做完作业再玩。”(×)
“现在做完作业再玩,以后不会后悔。”(√)
“你长大后当医生该多好呀。”(×)
“想不想成为救死扶伤的人呀?”(√)
“会赛跑有什么用,学习成绩也不好。”(×)
“听说昨天跑得不错?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做好所有的事。”(√)
“明天听写测验,一个也不能错!”(×)
“要是听写测验得了100分,晚上我们就一起去运动场打棒球。”(√)
如果妻子是从细枝末节出发与孩子交谈,那爸爸就要静静地靠过去,给孩子描绘人生的蓝图。相反,如果妻子能以宽广的视角与孩子交谈,那爸爸只需要静静地看着。
孩子会注重于眼前事。当然,珍惜现在这时刻很重要。但如果连妻子都止步于现在,用狭隘的视角与孩子交谈的话,这时爸爸就要站出来,用未来话与孩子交流,努力让孩子思考未来,为未来做好准备,而不是只注重于眼前。这是爸爸理所当然的义务。
思考未来的孩子与众不同
或许,你曾听到过“这家出息了”这样的话。这就是儿子考上首尔大学,或者女儿成为医生一样,当子女取得了父母希望的学历或职业时,人们常说的话。
我对这点存有质疑。幸福是从职业中获得的吗?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成就是幸福,但成就等同于幸福好像不是正确答案。父母强求的成就与孩子的幸福绝对没有关联,虽然这会让孩子在物质上稍微富裕点。
我当然也赞同物质丰富、生活舒服是重要的人生价值,但物质不代表全部。
韩国著名的广告人朴雄宪先生曾在自己的书中这样写道:
“美国教育关注的是‘你有什么’,韩国教育苦恼的是‘给你什么’。真正的教育不是在外部建立标准,而是激发人自身固有的东西。”
(朴雄宪,《8个单词》,书屋,2013)
相比于向学生的脑子里灌输什么,美国教授更致力于把学生想的东西激发出来。这样真的不好吗?再看一篇新闻。
朴成烈先生曾先后就读于美国新泽西寄宿学校佩迪中学、康奈尔大学建筑学院。归国后,他创办了一家与设计相关的风投公司。他说留学期间最常被问到的就是“为什么”。老师常常会问“说说你的意见,为什么这么想,根据是什么”。朴先生说:“美国从初、高中开始就有很多讨论课,以及以组为单位开展调查、研究的课题项目。”观察、分析和不断寻找原因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也受益匪浅”。
(韩国《中央日报》,2013年8月21日)
在国外,从初、高中开始,老师就会经常要求学生“说说你的意见”。
从这点仔细思考一下,我们这些爸爸们是向孩子脑子里灌输东西的人吗?如果不是的话,爸爸是激发孩子固有东西的人吗?再进一步,是帮助孩子思考自身未来的人吗?
本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摘自《爸爸的话最管用》
- 备 孕
- 怀 孕
- 分 娩
- 新生儿
- 婴 儿
- 幼 儿
- 学龄前